作者: 劉巍峰等 出處: 甲午網 發表日期: 2011年7月30日 瀏覽人次:3,387
關鍵詞: (暫缺)
龍王廟建于清代,占地近3000平方米。整個建筑古樸典雅,美觀大方,有前后殿,東西廂房,均為舉架木磚結構,正殿中間塑有龍王像,神氣活現,左右站列龜丞相和巡海夜叉。兩邊墻壁繪有古代傳說故事壁畫,形象逼真。東廂房陳列兩塊石碑,分別題刻“柔遠安邇”和“治軍愛民”碑文,均為光緒十六年劉公島紳商為丁汝昌和張文宣所立。舊時,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一或六月十三龍王生日這天,島里島外的漁民紛紛進香跪拜,祈求龍王保佑海上平安。甲午海戰前,凡過往船只要在島上停靠,皆來此拈香祈福,北洋海軍也信奉龍王,一時香火旺盛。丁汝昌殉國后,其靈柩曾厝置此處。后來島上居民在廟內設其牌位,四時祭祀,所以龍王廟又名丁公祠。(劉公島上的居民,世世代代與海為伴,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與海上生活活動緊密相關的海島習俗。特別是漁民,在生產條件極端落后的情況下,無力擺脫大自然的奴役,既不能預測,也不能征服,只好乞求于神靈。古時人們信奉的神靈眾多,島上居民主要是敬龍王。 龍王廟是當時劉公島上文化、宗教活動的中心。始建年代不詳,為舉架木磚結構,四合院布局,有正殿、東西廂和倒廳,共有房屋14間,連同戲樓占地面積近1,700平方米。 正殿內泥塑三尊塑像;正中為東海龍王,左右兩邊為巡海夜叉和龜丞相。兩側內墻上,分別彩繪《三國演義》和《封神演義》中的故事情節壁畫。相傳,沿海漁民信奉龍王,凡過往船只在島停靠,都到這里燒香許愿,祈求龍王保佑平安。劉公島上如遇大旱,島上居民也到此舉行祈雨儀式,乞求神明,伶憫眾生,普降甘霖。如果巧合下了雨,人們就認為這是龍王爺顯靈的結果。當時廟內香火旺盛,四時不斷。人們向龍王祈禱,賜予幸福,其愿望是美好的,甚至連北洋海軍也信奉龍王,每逢出海都到這里祭祀,進香朝拜。可悲的是,龍王并沒能成全他們的心愿。甲午海戰,曾是亞洲首屈一指的北洋艦隊檣櫓灰飛煙滅,寫下了一曲中國海戰史上的悲歌。如今的龍王廟,早已斷了香火,它留給人們更多的是神秘色彩。 廟里有三尊塑像,是1987年重新泥塑的。1898年,英國租借劉公島后,龍王廟被占用,居民把龍王塑像搬到威海衛城北的北溝村。 東廂內陳列“柔遠安邇”和“治軍愛民”兩塊石碑。這兩塊石碑是劉公島紳商于光緒十六年(1890)為丁汝昌和張文宣所立的德政碑。“柔遠安邇”意思是“懷柔遠者,安撫近者”,頌揚了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“既能安外,又能安內”。“治軍愛民”碑,表彰護軍統領張文宣“治軍嚴明,使軍民相安”的功績。 西廂內供奉丁汝昌的靈牌。1895年丁汝昌殉國后,其靈柩曾安放此處,島上百姓常到這里祭祀丁提督亡靈。故龍王廟又稱“丁公祠”。 龍王廟的對面是戲樓。戲樓由戲臺和后臺(化妝室)兩部分構成。戲臺呈正方形,約34平方米。整個建筑斗拱飛檐,雕梁畫棟,蔚為壯觀。臺前兩側石柱上刻有一幅楹聯,上聯“龍袍烏紗帽如花石斑斕輝光照耀玉皇閣”;下聯“奏響管弦聲似波濤洶涌音韻傳聞望海樓”,樓正中拱額題橫批“寰海鏡清”,反映了當時國泰民安、繁榮昌盛的景象。相傳,甲午海戰時,劉公島上的商民曾集資請戲班在此演出,一為祭祀龍王,二為水師官兵助威。 在戲樓旁邊有一棵百年樸樹,是威海境內稀有樹種。該樹高12米,是龍王廟百余年歷史的見證。